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Peter Tu

從給答案到找答案,來荷蘭之後的教育文化衝擊

以前在臺灣的時候求學時都很喜歡比較成績,每個禮拜比較小考排名,每幾個月比較段考排名。


勤有功,嬉無益的概念根深蒂固。


而不太會讀書的我在求學階段非常痛苦,因為我的成績總是吊車尾,真的一度以為人生完蛋了。


還好後來有機會出國念書,開了眼界,才知道原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台灣的考試制度。


所以在孩子教育的方向上,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讓他們有個快樂的童年。


-


去年我剛來荷蘭的時候,第一次去給孩子報名學校,我們選擇的是荷語體系的小學。


印象很深刻的文化衝擊是,我因為擔心孩子銜接不良,再三強調想要讓孩子學習語言。


當下校長直接糾正,說「是要讓孩子玩,然後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可以學習」。


因為孩子們和不同國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可以培養他們的多元視野,也可以在玩樂中學習。


這種讓他們邊玩邊學的心態以及強調多元和台灣是大相徑庭的,讓我開始審思教育文化的不同。


-


而第二次的文化衝擊,是在我參加家長和老師座談會時。


老師直接表明說「你的小孩學習的很好也有跟上進度,但是你的小孩很怕犯錯。我都會再三鼓勵他,跟他說不會沒關係,答錯也不可恥」。


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在錯中學,因為實際做過然後犯錯學習的經驗最紮實。


-


這讓我想起來以往教小孩的方式都是給他們答案,怕他答錯。


台灣教育比較注重成績,靠死記硬背可以比較容易考高分。


但是學校很少花時間教導學生怎麼做選擇,所以才會出現現在的現象「問就是牙醫電資」。


而制度下,比較偏向用懲罰 (扣分) 的方式鞭策表現,有自信的人也被罵到沒自信,限縮了自己的可能。


最壞的情況是養成了害怕犯錯的習慣,出錯先甩鍋,更跳脫不了原本的視野。


-


國外的教育相對開放,比較強調學生要自主學習找到方向。


然後在求學過程中也教導說出錯沒關係,出錯是為了學習。


雖然可能在既定的學科方面個人表現不會像是公版複製貼上來的出眾,但是在團隊合作時就明顯比較出眾。


在荷蘭學習是為了可以應用在生活當中,不是為了要考高分打敗別人。


-


那麼就結果來說,什麼樣的體制比較能夠培養出競爭力呢?


我覺得是綜合的發展,不要在要求成績上矯枉過正,同時也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熱情。

根據洛桑管理學院的 IMD 世界競爭力調查顯示,2023 年排名前五名的國家分別為:


  1. 丹麥

  2. 愛爾蘭

  3. 瑞士

  4. 新加坡

  5. 荷蘭


台灣排名第六 👍


排名也參考了國家應對疫情的表現,以及通膨的速度來作為評分標準。


這表示台灣的考試制下培養出來的人才競爭力還是非常強的。


如果再融入一些國際視野,以及更在求學過程中學習團隊合作,那麼就會如虎添翼。


和世界各地的人才競爭不是一場零和遊戲,如果能夠跳出框框思考,更和國際接軌,其實台灣的人才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16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