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Peter Tu

【客服職涯 37】公司產假可以放三個月,我該不該請好請滿?

前面提到因為不斷挑戰面試加上工作一直來,最終變得蠟燭兩頭燒。身心俱疲的情況下,真的需要好好的休息。可是偏偏這個「好好的休息」代表著什麼?是代表完全不做工作嗎?是代表把時間拿去做其他喜歡的事情嗎?還是工作但是大概花 20% 的力氣就好呢?


才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只在乎工作沒有想過如何生活,因為公司提供三個月的陪產假頓時像是中樂透一樣,反而不知道這個假期該怎麼花。


【漸漸放慢速度,不要急煞】


剛開始休息的時候,還是會時不時的看手機,沒辦法放下工作的習慣。漸漸的發現要強迫自己休息很痛苦,一旦完全靜下來反而有種坐不住的感覺。


可能是平常太習慣高強度的工作,這種心境上 180 度的轉彎反而適應不良。


所以後來想說既然假期有三個月,也不用急著一次就把習慣調整到位,反而可以好整以暇的看待這件事。


慢慢的轉換心態,從一個禮拜降低 70% 的工作量開始。偶爾看看有沒有什麼緊急的事情,剩餘的時間把之前想要做但比較不緊急的事情慢慢消化。


第二個禮拜開始讓自己的心情比較緩和之後,就繼續把工作強度降低,慢慢減到 20% 的工作量,最後收斂到 10%。


雖然聽起來很奴,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要放長假,不要採取完全耍廢的休息方式。事先規劃好休假要做什麼娛樂,緩慢的消化一些工作量 (尤其知識型工作者),反而心情上比較坦然。


【探索自己的興趣消除心理疲勞】


可能有人會想說為什麼休假要事先規劃好,不就是好好放鬆嗎?其實疲勞是分成兩種的,一中是身體上的疲勞,另外一種是心理上的疲勞。


通常知識型工作者心理上的疲勞程度更勝身體上的疲勞,常常造成這種疲勞的原因包含,工時過長、工作被時間追著跑、不規律的生活習慣 (工作到很晚,晚上喝咖啡導致睡不好)。


我覺得面對這種心理疲勞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透過有系統的休息來釋放壓力,而常見有系統的方法包含,運動、冥想、提前規劃、從事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結果真的開始認真休息後才恍然發現「我沒有一個持之以恆的興趣!」,所以探索自己喜歡做什麼反而成為了這個長假中最大的課題。


在探索興趣的過程中我嘗試先畫出自己的心智地圖,開始快速的回想過去自己做什麼事情時會覺開心,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直到腦袋中沒有任何想法之後就可以開始歸類。


另外一個方式是回想之前想要試試看但是沒機會的項目,像是每一年開頭所許下的新年新希望。


後來發現自己的有超級長的追劇清單和書本清單一直都沒有時間消化,所以就安排自己每天追劇和看書,讓大腦放鬆的同時也會取一些新知識。


這樣低強度的充實自己和把 80% 時間拿來娛樂對於消除心理疲勞很有幫助,真希望自己的工作也可以是這樣的型態 😂


【其實放長假不代表不好】


以前都會聽過「休息是為了走更遠」,出了社會之後才發現很多時候不是自己不想休息,而是工作上有很多無奈,休息的時候會被老闆打擾、自己的工作沒做完、同事不想幫忙 cover、職場文化不鼓勵放長假等等。


種種因素好像都在阻礙自己放下工作,好好充電,無形中會覺得「我放長假是不是就代表不好?」


其實我覺得不是的,因為國外有一種假期叫做 Sabbatical leave,通常比較常出現在學校體制的教授。在這個長假期間,員工可以自由地追尋自己的熱情所在,完全的抽離工作的壓力才有辦法發覺自己喜歡的事物。


而這個長假是一個月到半年不等,像我們公司就是年資滿五年的人可以放一個月,讓達到某些職涯階段的員工可以停下腳步好好思考未來的方向。


甚至像比爾蓋茲這種非常忙碌的人,每一年也會採取類似的行動,讓自己遠離科技產品然後把自己關在小木屋裡頭專心之至的閱讀和思考,稱之為「Think Week」。


所以說適度的休息,真的可以讓自己重拾工作的動力。



在放了一個多月後我發現我是那種閒不下來的人,每當學到新知識都會有種躍躍欲試的感覺。我趁著這個假期了解到許多新知識,像是 channel strategy、headless commerce、knowledge management 迫不及待想把這個概念帶回工作上。


加上自己比較奴的關係,所以我只放一個多月就回去上班了。


但是這次的充電讓我有機會可以退一步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蠻多跳出來的靈感其實都很類似。既然方法重複了,那是不是有一種方法可以更簡潔有力的找出自己的目標呢?


下一篇:不重複不遺漏,麥肯錫的頂尖思考術

7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